碌曲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时迁居的帐房,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更有独一无二的塌板房。当然,现在不少地方修起了新式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但古老的传统民居仍然是人们可爱的家。
说起民居,要首推牛毛帐房。1987年5月23日的午后,碌曲县城晴朗的天空突然被滚滚而来的乌云笼罩,接着电闪雷鸣,狂风带着雨点席卷而来,雨越下越大,不多时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倾泻下来,地面瞬间被厚厚的冰雹覆盖,屋顶的瓦片被打得粉碎,街上行驶的北京吉普的顶篷被打穿,驻军骑兵连的马匹被打得见屋就钻,到处躲藏。一个多小时后,雹过天晴,人们在县城附近看到不少羊和小牛犊被打死,全县死亡家畜220头(只),受伤18人。听说碌玛交界处的嶂山还被打死了躲在布帐房里挖虫草的人。然而牛毛帐房却完好无损,只是漏了点雨水。经过这次雹灾,好多外地人才明白了牛毛帐房从古沿用至今的道理。碌曲高原气候万变,风雪雹雨不能预测。牛毛帐房柔韧牢固,防风雨、御严寒和抵抗冲击的能力是无可替代的,那场罕见的冰雹砸坏了房屋,砸穿了汽车顶篷和布帐房,使人畜受到了伤害,而牛毛帐房却安然无损。
碌曲人把牛毛帐房叫“哇”(意为毛屋),即“家”之意,用纯牛毛褐子缝合而成。一般呈四角形,一面留门。帐房正中间用一横杆作梁,两竖杆作柱,从内支撑起来,四周用牛毛绳拉紧钉在地上,帐房边缘用牛毛短绳打牢,四周再挖沟叠土,以避风排水。也有黑顶白边和纯白色的棉布帐篷,是作旅行和“浪山”时用的。也有一种半永久性的帐房,四周用草皮垒成短墙,成者把晒干的牛粪沿帐篷垒成短墙挡风。帐顶留有方孔天窗,阳光从天窗照射下来,帐内从早到晚都保持充足的光线,天窗除采光,还有通风走烟的作用。天窗正下方置一长方形土灶,藏语叫“洁布”或“森搭布”,左右两面底部都开有通风口,也是掏灰口和掏火取暖的出处。灶中间置做饭熬茶的大锅,入口的左边堆放燃料,便于主妇使用,左边往里放置锅、盆、桶等炊具。对门靠帐边摆着木箱和牛皮袋,里面存放衣物、粮食。帐房入口处的柱子上挂着主人经常使用的牧鞭、马绊和皮绳等用具。帐房最里的正尊位是祭坛(神龛),供奉着佛像,佛前摆放着铜制的净水水蛊,点着长明的酥油灯,为主人积德。在帐房左边,一根高杆上悬挂着被称为“嘛呢达吉”的五彩经幡,随风飘曳,为主人驱疫消灾。杆前设有一个半人高的土台,上面堆放着祭品,点燃后青烟袅袅,为主人祈福。离帐房不远处栽一根木桩,拴着藏獒,为主人保驾。由于各家人数的差异,帐房也有大有小。一般的帐房供牧民自家居住,最大的帐房能容上百人,可用于众人的聚会。牧民要搬迁时,把牛毛帐放倒后分为两半叠好用一头牛驮了就走,大的有分为四片或八片的,用两头牛或四头牛驮,无论大小搬迁都十分方便。因此,就有了“牧民的生活驮在牛背上”的说法了。
朋友,当您走进碌曲草原时,自然少不了走进牧人的家中。只要您撩起了同样由牛毛织成的帐房门帘,您便进入帐中了。这时候,您千万别忘了帐中的习俗。
碌曲草原的牧民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人们把客人的到来认为是对他的看得起,因此视为荣耀的事。当您走进帐房时,首先要按主人的安排入座,一般以灶为界,分男右女左。您要给主人献哈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给长辈献哈达,只能将哈达献在手里,不能往脖子上挂。而长辈和年老者接过后又会转挂在您的脖子上。这时候,您可不要误会,这不是老人不愿接受您的哈达,而是为您祝福的意思,您可不要马上取下来。当热情的主人端给您喷香的美酒时,要用双手去接,用右手无名指沾着美酒往空中弹扬三次,然后慢慢地喝。这样,主人的好感从内心到外表,都能让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煮好的手抓肉摆放在您面前,自然不要客气。但是在用刀割食手抓期间,要特别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在相互递送刀子时,将刀刃朝下刀把给对方,反之,就被视为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行为。不要拿出自己带来的鱼虾等水生食物及驴狗等奇蹄类食品送给牧人,这些东西牧民是忌吃的。在帐房里,千万不能在供灯上接火吸烟,也不要触摸佛像和跳越佛像、经典及一切宗教用品和食品衣物。如果您在牧人帐中过夜,脚不要伸向上方的祭坛。不可以将垫子拿起翻铺或被子翻盖。另外,在帐中随地吐痰擤鼻涕是很不礼貌的,离开时更不能把吃剩的骨头、擦手抹嘴的餐巾纸等投入灶中。在牧民的信仰中,灶神是最爱干净的神灵。为了表示友好,在见面时握手、碰额头都是可以的,唯独不能拍对方的肩膀。
牧人帐房中应注意的事情不少,但并不约束人的情感,每一个旅游观光的人,只要你善解人意,您完全可以在帐中纵情歌唱,开怀畅饮,倾诉自己的心声,帐房内的世界同样使您的身心飞跃起来……。
在碌曲牧区随处可见的是帐篷,在农区特别是洮河沿岸,更多见到的是平顶碉房,俗称“墙包房”。碉房顾名思义即形似碉堡之房,从外面看不见一根木头,以石砌墙,窗户少而小,冬暖夏凉。现在,除寺院建筑外,这种形式的房屋已逐渐减少。碉房是碌曲藏族先民根据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的建筑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卵石,毛石和土层砌筑外墙,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石墙砌筑时逐层迭砌,交错搭接,用水石泥浆胶结,内壁平直,外形方整,棱角突出,收显分明,形成上小下大的平顶式木石结构,这种石砌由于刚度强,并有隔热防寒和施工方便的特点,而逐渐成为石墙传承重梁墙体系,这种“垒石为室”的方法,尤其适应河谷山地分层台筑的建设,成为碌曲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山间河谷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加上房门屋顶纷纷飘扬的象征蓝天、白云、大地、江河、火焰的五彩经幡,把碌曲高原装扮得更加美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气势非凡的寺院。在空气都弥漫着藏传佛教气息的碌曲草原上寺院随处可见。县内现有寺院8座,红教扎仓一处和尼姑寺一座。其实,寺院建筑的风格与碉房相似,但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给人以气势非凡的感觉。最著名的寺院当属郎木寺、西仓寺,我们到现场后再向各位游客朋友作详细介绍。
碌曲民居风格形式丰富多彩,有着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传统习惯。就建筑艺术而言,属整个藏区建筑范围之内,同样在国内外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居住文化而言,同样有自己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特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北京晨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522 357 6@qq.com